白蚁防治监测控制系统应用探讨
摘要:白蚁防治监测控制系统做为IPM理念的核心技术,在当前的技术现状、政策法规、收费标准和社会认同度下,大范围推广应用尚有较大困难,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白蚁 监测控制 IPM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化学屏障的方法来预防白蚁危害。然而,由于大量施用有毒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同时化学屏障又难以完全阻止白蚁的入侵。因此,近年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在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全球环境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白蚁防治行业正在大力推动害虫综合治理(IPM)策略在中国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IPM是一个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多种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期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用于白蚁防治的IPM策略而言,其核心思想是在控制白蚁危害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杀虫剂。因此,用于白蚁防治的IPM措施包括场地清理、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预防、监测控制系统监测、毒饵诱杀、喷药粉毒杀、公众教育和培训等。其中,最具现实应用性的就是监测控制(诱杀)系统(装置)。
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是一种应用IPM策略控制白蚁危害的新型环保的白蚁防治技术,我省已有多家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一批专利产品。义乌市白蚁防治站通过学习引进,到2008年底止,已在54个项目5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和部分园林绿地中使用,我们对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疏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监测控制系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化学屏障预防房屋建筑白蚁的技术已推广使用二十余年,预防效果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认同,而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向建设单位推广时尚有一定困难。如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览会主场馆项目,占地面积68972 平方米,建筑面积 242428平方米,地下二层,离义乌江约200米,砂质土壤,且地下水位较高,在制订预防施工方案上,考虑适宜采用监测控制系统,与建设单位协调时遭到否决,要求仍沿用化学处理,类似情况屡有发生。
二、监测控制系统应用范围的局限
1、我省几家白蚁防治单位研制的监测控制系统都是地下型产品,通常埋设在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带上,对于周围有绿地的建筑物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而对于建筑密度高,如商业类建筑,往往与街道毗邻,绿化率很低,甚至没有绿地,监测控制系统埋设会有难度:办法一钻孔,但混凝土层一般20-30厘米厚,工作量很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地下管线埋设的位置,否则可能破坏地下管线,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办法二预留埋设孔,那么在房屋施工阶段,就应与建设、施工单位协调,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还应尽量保持预留埋设孔表面美观,且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2、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埋设在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带,由于建筑结构形成的物理性阻隔,会对白蚁觅食(引诱)范围起阻隔作用,影响监测控制系统的监测范围。
3、白蚁监测控制系统产品单一。目前的白蚁监测控制系统饵料均采用松木条。经过近两年对埋设的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检查,对乳白蚁和散白蚁能达到监测控制目的,但对土白蚁的监测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我们在大面积的园林绿地白蚁灭治过程中埋设的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检查发现部分装置内有白蚁进入活动的痕迹,但没有白蚁停留,所以有必要开发针对土白蚁的饵料。
为适应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在不同环境埋设要求,应开发地下型、地上型和适用于特定部位的外型,以充分发挥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的应有功能。单一的地下型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在不同房屋建筑结构中使用受到限制,例如:义乌市山图大酒店,第13层酒店行政办公区受乳白蚁危害,而泥路表现在第12层楼梯间;义乌大酒店,第4层会议室边的储藏间受乳白蚁危害,如使用白蚁监测控制系统进行灭治处理,则需要地上型;古建筑,原貌保护原则性强,监测控制或进行灭治处理时,为减少破坏或不造成破坏,则需要在白蚁危害处直接设置形状“合式”的监测控制装置。
三、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按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埋设要求,装置顶盖离地表约3-5cm深,复查时根据埋设图(和金属探测仪器)寻找。凭借埋设图和埋设施工人员的记忆,在新建房屋埋设的图标清晰,比较容易寻找,但在园林绿地埋设,图标很难标示精确,寻找困难较大,利用金属探测仪器寻找,由于场地上金属垃圾较多,造成探测准确率低。
为便于复查时的寻找,若把装置顶盖裸出地表,结果有些装置的顶盖被打开,有的被整个拔出扔在一边,甚至不见踪影。如果白蚁监测控制系统大量推广使用,复查工作所占人员耗费的成本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技术应用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
房屋白蚁预防质量保证期15年,就目前使用化学处理而言,要达到15年承诺期限是有难度的,但监测控制技术完全替代化学防治技术也还不切合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程应做修改;白蚁监测控制系统技术应用成本较高,现在的收费标准难以承受等。因此,大范围推广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以监测控制为核心技术的白蚁控制综合防治(IPM)理念的实现,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行业工作者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